又一名博士后,顺利出站!

  近日,禾欣控股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的一名博士后,在顺利完成预定研究任务后顺利出站!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作为联合指导老师参与出站评审,并代表评审小组表示,该博士在站两年,实现了PA6本征阻燃方向的研究突破,发表SCI论文2篇,研发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共取得5项发明专利,成绩斐然。据了解,禾欣博士后工作站成立近15年,进站博士后总计15名,顺利出站的已有10名。

针对合成革在特殊应用场景的需求,该博士后的课题创新性地提出在超纤尼龙纺丝阶段添加阻燃剂,显著提升了材料的阻燃性、韧性及阻燃耐久性,并有效避免了阻燃剂迁移等问题,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高端防护纺织品领域,填补了合成革高端应用领域的相关空白。

作为进军汽车内饰领域的行业门槛,早在2009年,禾欣便已攻克超纤基布阻燃关键技术。其后,禾欣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在后整理、PU含浸等不同环节的技术突破。2012年,在绿色发展战略下,禾欣创新性将无卤、低烟、低毒的环保高效型阻燃剂运用到车用革基布。此次课题成果,是禾欣在超纤阻燃技术领域的延续性研发,标志着禾欣在该领域再次取得阶段性进展,也体现出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对企业科研的持续赋能。

禾欣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自2011年成立以来,先后与浙江大学、东华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通过“高校-企业-博士”三方联动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与高效协同。近3年来,博士后进站人数屡创新高。目前有在站博士5名,分别匹配禾欣“化工—超纤—合成革”垂直产业链上的创新研究,助力禾欣以技术驱动持续保持行业引领的竞争力。同时,三方联动机制也是一个多赢机制,即高校让科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应用;企业通过行业前沿课题的创新研究,实现前瞻性的产品布局;博士则将自身的学术成果落地实践,实现自身价值。

在此基础上,禾欣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依托,构建了覆盖“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的完整研发体系。在集团层面,禾欣创新研究院负责整合产业链研发资源,聚焦行业前沿课题研究;在产业链层面,三大板块各子公司则专注于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落地。这一协同研发机制,持续得到博士后工作站的科研支持。目前,工作站已在生物基、水性无溶剂、有机硅等绿色化方向,以及导电、阻燃等功能化课题上取得多项突破,相关成果已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